對歐洲國家而言,5月9日是個特殊日子,歐盟成員國將之視為歐洲日,俄羅斯定義為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烏克蘭也跟著湊熱鬧,以總統令的形式規定為“歐洲日”,但僅出于反俄的需要。因此,在這個歐洲國家“熱鬧”的日子,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抵達德國后,趁勢把中方就諸多問題的看法、立場說得很透。
不過,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顯然沒有眼力勁,仍固執施壓中方站隊俄烏,并約束所謂“援俄”的7家中企。
秦剛
針對歐盟、德國近期對華不善意的舉動,秦剛提到了3點。首先,強調中國對臺灣的主權,是二戰后公認國際秩序的一部分,既然認同該秩序,就得接受“一個中國”,與蜷縮在臺灣的“臺獨”劃清界限。
其次,中方重視和歐洲國家的關系,愿意分享國內市場的發展機遇和紅利。某些歐洲國家不能動不動就喊著,要跟中方“經濟脫鉤”,要“去中國化”等。最后,就烏克蘭危機,秦剛表明中方立場中立,不存在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勸告某些國家不要借題發揮制裁中企,不然中方將予以反擊。
不僅如此,為使中德關系不受復雜變化的國際局勢影響,秦剛提出共同舉行中德第七輪政府磋商。換句話講,德國有什么要求,大可以跟中方當面講,而不是私下縱容國內政客在臺灣問題、中德經貿、中歐協定等事宜上搞小動作。德外長貝爾伯克嘴上答應的好,說是很重視跟中方的對話交流,不過轉頭她就將槍口瞄準了中國。
貝爾伯克
貝爾伯克的不滿,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她認為俄烏沖突不存在中立一說,那個國家要是說中立,等于跟“侵略者”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營,并強調她們的要求是必須表態支持“受害者”烏克蘭。由此,貝爾伯克以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由,施壓中方選邊站隊。另一方面,貝爾伯克重提“中企援俄”。
日前,歐盟政客對7家中企發出“指控”,聲稱這些企業給俄羅斯提供了可軍用的產品,要求歐盟對其實施嚴厲制裁。貝爾伯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找中國麻煩的機會,囂張的說制裁一定要拿出效果,并大言不慚的要求中方“管好”中企,對所謂參與“援俄”的企業采取行動。貝爾伯克的長篇大論總結成一句話即為:“中國應當支持烏克蘭,并跟著西方一起制裁俄羅斯”。然而,這有可能嗎?
先不談中國從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就貝爾伯克對中方的質疑,哪一項是真的?如果支持“受害者”烏克蘭等于站在正義一方,以此類推,那長期侵略阿富汗、伊拉克等國的西方國家,無疑是邪惡一方。既然如此,為何西方國家不向受害者們道歉、賠償?
還有,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企支持了俄羅斯”。在秦剛已經當面把話說透的情況下,貝爾伯克半點證據不拿就要求中方對本國企業“下手”,會不會顯得太過霸道了點。
其實,貝爾伯克心里比誰都清楚,中國跟俄羅斯一直保持著適當距離,不會去做“火上澆油”的事。她之所以借俄烏沖突抓住中國死不放手,原因在于順應歐盟、德國內部反華聲音,助力美國對華競爭。
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主張,歐洲人要自己說了算,不選邊站隊中美不同,以貝爾伯克為代表的一些德國、歐盟政客,明顯帶有強烈的“親美反中”色彩。基于此,他們提出不能放任中國對歐投資、從歐技術引進等,須在關鍵領域減少、擺脫與華合作,甚至直接“脫鉤”。最具代表性的事情是,德國國內有人公然質疑,中國某知名電池制造商赴德國圖林根州投資建廠一事。
質疑的點有兩個,一是圖林根州對華進口依賴度太高,去年達到27.3%,二是工廠內中國籍員工比例過高。由此,挑事者稱這讓他們感到“十分擔憂”,全然忽視了中企投資建廠給德國創造的稅收和就業崗位。至于貝爾伯克,不過是挑事者中知名度較高的人之一。對這些人犯不著客氣,若其膽敢損害中方利益,應予強勢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