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閔行區的康城,是上海最大的單體開放式社區,其建筑面積約208萬平方米,實際居住人口近3.6萬人。轄區內共有4個居民區黨組織、1個業委會及1家物業服務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康城曾以“大、雜、亂、鬧”為其典型特征。近年來,康城進一步加強社區治理,攜手美好社區“合伙人”,探索建設“共治共享+創新創業”超大型社區安居樂業的“康城模式”。
康城是滬上最大的單體開放式社區。本文圖片 閔行區供圖
4月2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閔行區獲悉,今年3月初,康城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發出“社區合伙人”招募令,經過一個月的線上報名,首批87位“社區合伙人”近日新鮮出爐,他們將作為社區治理的“智囊團”,賦能社區,提升康城治理能級。
近日,“社區合伙人”們圍繞康城社區痛難點問題建言獻策,為社區工作開展提供新的思路。
“社區合伙人”
“可以考慮開發智能APP,通過智能化平臺管理社區,實現社區與居民的零距離溝通。”
“可以發動社區里的‘活躍分子’參與組織社區活動,根據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類型,提供不同的文體娛樂活動,如老年人健康講座和休閑活動、各類親子活動、中青年運動會或交流會等,提升小區的凝聚力和活力。”
“針對緩解小區停車難問題,是否可以和相關部門溝通,在小區西門外道路夜間錯峰停車。”
據悉,本次報名加入“社區合伙人”的業主們中,有年事已高但依舊在社區發揮余熱的老黨員,更多的則是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專長的中青年業主,其中,40歲以下的合伙人25位,40至50歲的合伙人46位,共計占比81.6%。
“社區合伙人”中有的是擁有出色領導力和組織力的企業高管,有的在園林綠化領域耕耘十幾年,對社區的綠化布局獨有一番見解,還有的對各類工程項目很“內行”。此外,還有律師、會計師、經濟師、建造師等,他們愿意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一同推動美好社區建設。
“社區合伙人”討論社區治理工作
為了讓每一位“合伙人”能夠最大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服務社區發展,康城社區黨委安排工作人員對接社區“合伙人”開展面談,通過深入溝通,掌握每位“合伙人”擅長的領域、關注的社區治理痛點堵點,收集他們對社區工作的思考與建議等,形成“社區合伙人”的“治理畫像”。
“康城在過去走過了'由亂到治'的治理之路,在新征程上要讓社區居民‘安居樂業’,唱好‘治到美’的新樂章。康城要進一步強化數字賦能、消除數字壁壘、用‘小數字’撬動‘大治理’,切實為治理隊伍減負增能。”此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吳建南教授團隊多次來到上海康城開展調研,就項目方向、總體方案、階段計劃等方面進行指導并提出具體建議。
據介紹,未來康城將整合社區資源,將黨群服務體系升級提升、鄰里中心改造等與“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同開展、互融合、共提升。其中,康城黨群服務中心和康城鄰里中心將作為“運營中樞”和“活力中樞”,形成“北議事”“南活動”體系,打造全領域、全生活鏈服務,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努力實現“幸福康城”的美好愿景。
下一步,康城社區還將持續深入推動“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以康城“五個一”行動、“我們的康城”圓桌會為載體,探索打造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康城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