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后,新生們終于結束了軍訓的噩夢,然而小長假也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學習的高山就屹立在假期的背后,萬千學子由衷感嘆,希望假期過得慢一點再慢一點。
以選拔為主的填鴨式應試教育,經過時代的變遷,知識量不斷累加。現代學生對比百年前的學生,他們需要學習的內容可能增加了數十倍。這也是現在的學生一族感到壓力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好消息是,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個性化定制輔導,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減輕他們的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娛樂,或者從事更具創造性的活動。2017年國際數據公司預測,五年內人工智能教育將被應用在各個領域,其中對教育領域的效率可提升高達82%。但也可能有人會問,大家的效率都提高了,那學生們之間的競爭是不是會更加激烈,面臨但壓力會不會更大?學習是否能變得更舒服,這很難回答,但學習能否變得更加高效,這個回答是肯定的呢。
人工智能掀起的科技浪潮,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視,這促使很多中小學增添了有關人工智能的課程,編程教育也得到大力推廣。也許很多人會發出疑問,人工智能從小學抓起,難道是想讓每個人都成為程序員嗎?我們現在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很多人都在做著重復性的腦力勞動,然而這也正是人工智能所擅長的。那是否意味著學生們是否不需要再學習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呢?
為此斯坦福大學教授蔣里在一汽-大眾奧迪《探尋人工智能2》接受采訪時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對全球的教育系統帶來相當大的沖擊,我們的教育體系必須改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要讓孩子們主動去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運作的,并讓他們能夠區分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優劣之處。這樣,他們才懂得利用人工智能來彌補人類智能的不足之處,掌握人機協作的能力,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
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當今的學生不需要再學習那些基本的知識點,中國學生們現在學習的基礎科學,例如物理、數學、化學等并未落后于時代,學生們所學的中文也為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和思維,提升審美和樹立正確的三觀提供幫助。未來需要的是跨學科、跨領域、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綜合性人才。全球很多教育機構重視的是人工智能與各個學科的跨界融合教育,也是為未來人機共存的世界做好充分的準備。李開復老師曾經說過“做綜合性的人才,學會把AI當做工具去使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10月8日21:20江蘇衛視《探尋人工智能2 》一起來發現人工智能對教育產生的變革吧!